2020-06-03 16:05:48 浏览数:0
她十几年来潜心研究一种病毒,是畜牧兽医领域噬菌体研发第一人,她教学科研期间兢兢业业、治学严谨,是每个学生心中敬佩的导师。她就是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学教研室的任慧英教授。
怀拥热爱,前行万里不懈怠
任慧英是畜牧兽医领域噬菌体研发第一人,中国微生物学会噬菌体学组委员,山东农学会噬菌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谈到为何会涉足这个领域,她笑着说:“为养殖户进行动物疾病的实验室检测,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我经常发现从养殖户带来的病死动物体内分离的细菌对许多药物产生了耐药性,有时候无法给养殖户推荐敏感药物进行疾病控制时,我就想到了噬菌体,并坚定了将噬菌体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决心。”
当她在真正对噬菌体的杀菌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不同的噬菌体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型的噬菌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她说:“精彩纷呈都不足以来形容这个领域。”长时间研究这个领域,她爱上了这个研究方向,喜欢上了噬菌体,她觉得阅读噬菌体相关的文献不再枯燥,甚至很期待噬菌体相关实验的结果,科研对她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她愿意为热爱而不远万里。
从收集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开始,进行大量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和耐药性调查。2004年,她指导的研究生就开始从事噬菌体治疗的相关研究,在给本科生讲授的“兽医微生物学”课程中也会专门给学生介绍噬菌体,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也多与噬菌体研究有关。随着噬菌体研究的深入,她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噬菌体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噬菌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动物细菌病的噬菌体治疗。数年来积累的实验数据,让她对噬菌体用于动物细菌病的控制更加有信心。
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普遍认识,全球许多国家相继出台了细菌耐药性的控制计划,加快了噬菌体研究步伐。任慧英积极将噬菌体治疗的研究经验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希望让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认识到噬菌体,将噬菌体治疗方案真正发挥其作用。
迎难而上,病毒领域绽芬芳
冷门,研究人员少,国家资助力度小是早期噬菌体研究最大的阻碍,就是在这种压力下,任慧英开启了她的科研之路。
科研之路很难走,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小小的数据差就会让多少日夜的辛苦全部付诸东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她从来不会美化自己的实验数据,哪怕知道这个数据带来的背后是推翻整个实验,她也会如实记录,查找原因,重新设计实验方案,确保记录的每一个实验数据都是真实的。
与实验推翻重新来做相比,经费的缺乏,项目不能立项才是她面临的主要困难。在刚开始研究噬菌体的时候,国人还没有抗生素滥用、细菌耐药性等概念,国家对这方面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她做的噬菌体项目得不到立项,不能立项就意味着没有经费让实验继续下去。做实验是需要费用的,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怎么办,不做了吗?不,噬菌体这条路一定要走下去,因为通过给养殖户做的药敏实验中,她清楚地了解细菌耐药性问题的严重性。她坚信“在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噬菌体终将会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在动物养殖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没有经费就自掏腰包,用她的话来说“谁让我喜欢这个小家伙呢,它真的很神奇”。
2009年,任慧英得到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万元的资助进行噬菌体的基础研究,当时生物公司进行一个噬菌体的鸟枪法测序就需要6万元,做了测序就无法进行其他基础研究,她咬咬牙对噬菌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定。凭借噬菌体的全基因组信息,她的课题组陆续开展了噬菌体裂解酶、穿孔素的研究、噬菌体与宿主菌相互作用、噬菌体耐受机制研究、该噬菌体与其他噬菌体在细菌感染中的相互作用、噬菌体与动物肠道菌群的关系等一系列研究。十几年如一日,持续进行噬菌体研究让她在国内噬菌体行业中脱颖而出。
为了验证噬菌体治疗的有效性,任慧英一次次拜访养殖公司,掏钱让别人答应她做实验。某鸡场的鸡出现了大面积的死亡,就在对方要放弃的时候,她请求对方给她一个鸡舍的鸡做实验,让她来验证噬菌体的治疗效果。最后对方答应了她的请求,他们并不看好噬菌体这个“小家伙”有扭转乾坤的能力,只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而已。然而过了一天,对方就彻底改变了看法,临床试验结果让他们惊讶不已。任慧英用噬菌体仅仅治疗了一天,这栋试验鸡舍的鸡大部分都不再拉稀,采食量升高,死亡明显减少。自此,这家养殖公司成为了她的“粉丝”,愿意让她来做噬菌体的治疗试验。
在噬菌体研究的初期,噬菌体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畜牧兽医领域的期刊上投递会遇到没有合适的栏目刊登的尴尬,也没有更多的国内同行交流,能支持她坚持十几年一直把噬菌体研究做下去的是信念,因为在实验室里她看到了噬菌体优秀的杀菌性能以及在临床神奇的防治效果。
山河万里,三尺讲台筑梦想
一支粉笔绘日月,三尺讲台筑梦想。主讲本科生课程“兽医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研究生课程“动物病毒学”及“兽医免疫学进展”等的任慧英,一直在探索教学方式的新途径。
从1990年开始在青岛农业大学工作,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从2004年,任慧英教授及其教研组的其他教师一起酝酿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传统的全部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验证性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破了从前教师告诉学生该干什么、怎么做的模式,任慧英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希望学生面对问题时,都去主动的思考探究解决方法,自信从容的面对求学道路上的困阻。
摒弃局限,不是放任不管。当学生出现专业知识无法理解或学习方法出现困难找到她时,任慧英从来都是欣然答应,从不推辞。每一个找她指导问题的人都能得到任慧英全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任慧英也会找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不是为了分数而学习,而是真正的对知识产生兴趣,对技能更加渴望,真正地弄懂吃透课本知识,真正地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相较于一门知识的传授,她更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知识的活学活用。她常常引导学生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问题,她说:“专业的知识体系是由众多课程组成的,课程之间互为基础,有的课程为其他课程提供理论指导,有的课程为其他课程提供基础研究的方向。我认为每门课程都很重要,一个架构良好的知识体系能帮助你将来在工作中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位正读研一的学生说:“本科时老师为我们上兽医微生物课,我就很钦佩老师和蔼可亲,善待学生的人格和严谨的科研精神。目前任老师正在为我们带动物免疫学进展课程,为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免疫学知识,老师这学期还添加了更多的实验课程。”除此之外,任慧英也很注意学习国外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并注意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便及时把握研究方向,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
赤子凝心,惟愿未来亦可期
“踏遍山河赤子如故,阅尽悲喜桃李满园。”三十载的教学生涯,让她从稚嫩到成熟。从教以来,任慧英始终坚守着对教学的热情,对学生成长所肩负的责任。
任慧英十分推崇“关怀理解育情感”的思想,用自己的科研经验为学生做最好的指导,和蔼可亲的她无时无刻不关心着学生的情况。在出国学习交流期间,仍不忘通过邮件等方式及时了解研究生的课题情况,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即便在国外,她仍能认真帮助学生分析、解决。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她非常注意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给予了学生最大的信任,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累下来的实验数据才具有指导意义,科研才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一个研究领域里越做越好。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都是承接了往届学生的工作继续开展的。如果有一个学生的结果弄虚作假,科研就难以继续下去。这便要求团队中每一个人都要精益求精,指导教师的作用更加显著。任慧英带领的教研团队被学生称为“最有人情味”的团队,师生关系融洽,这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任慧英教授的细心和爱心。学生在实验室阳台上种养了很多盆栽,每年寒暑假任慧英教授都会精心帮助学生照看它们,学生对她的评价是“良师益友”、“亦师亦母”。当有人询问她如何将教学、科研和师生关系处理得井井有条时,任慧英却谦虚地说:“我很高兴我们团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术氛围,这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成果,我不过是制定了工作计划,分分工而已。”
近10年来,任慧英共培养20余名硕士生,许多毕业生在其岗位上因成绩优秀已经成为企业骨干,这与她的教育和引导是分不开的。
任慧英,将一直坚定地走在教育与科研的道路上,为学生们的学术之路开拓一片天地,照亮一片坦途。
编辑:许鹏举
责任编辑:和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