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大会青岛农业大学分论坛—“兽医杰出人才论坛”成功举办

    2025-09-29 11:23:52 作者:李沛霞 胡雅倪 来源:动物医学院          浏览数:0

  9月25日,第九届中国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大会青岛农业大学分论坛—“兽医杰出人才论坛”在学校学术会馆举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院长李建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张国中,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朱奎教授,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冯力教授参加论坛并作报告,青岛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郭尚敬出席论坛并致辞。第九届中国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大会与会专家代表、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师生代表参加论坛,动物医学院院长周顺主持论坛。

  郭尚敬首先对远道而来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及业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兽医事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事业,在全球疫病防控形势复杂多变、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其在保障动物健康、公共卫生安全与食品安全中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工作内涵已从疫病防控拓展至兽药研发、绿色畜牧、动物福利等多个维度。他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跨学科创新,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卓越兽医人才,与各位同仁携手推动兽医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贡献力量。

  论坛中,各位专家围绕兽医科学前沿动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动物疫病防控、兽药研发与耐药性治理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

  李建华教授围绕人兽共患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议题,作了《华支睾吸虫致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报告。李建华教授聚焦于这一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寄生虫,指出华支睾吸虫感染是导致宿主发生严重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的病因,她在报告中深入解析了虫体与宿主肝脏相互作用的复杂分子过程,尤其聚焦免疫调节与组织修复的动态平衡如何被打破这一核心问题,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寄生虫致病机理的认识,也为开发干预肝纤维化进程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靶点,对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在重要动物疫病致病机制研究方面,张国中教授分享了题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导致鸡肾脏损伤的分子机制》的学术报告。张国中教授指出,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疫病,其病原IBV变异快、血清型复杂,这给疾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他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揭示IBV致肾损伤分子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该团队通过深入探索病毒与宿主肾脏细胞的相互作用,旨在为开发针对性防控技术和肾脏病变靶向治疗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朱奎教授作了题为《基于细菌-细菌互作的抗菌分子发现》的报告。朱奎教授深入探讨了在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峻的全球背景下,如何通过研究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现新型抗菌策略这一前沿科学问题,他在报告中指出,传统的“一对一”杀菌模式面临挑战,而利用细菌种间竞争产生的“交互敏感”等效应,可能为破解耐药难题提供新路径。他强调,基于此原理筛选或设计的抗菌化合物,具有靶向性强且不易诱发广泛耐药性的潜在优势,该研究不仅为理解细菌群落生态和共进化提供了新视角,更开辟了抗菌药物研发的新思路,对开发下一代精准、高效的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冯力教授作了题为《猪病毒性腹泻防控新技术及其思考》的报告,报告着眼于动物疫病的实际防控应用,系统梳理了当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他重点介绍了防控技术的前沿进展,包括新型纳米佐剂灭活疫苗、可诱导强大黏膜免疫的口服递送疫苗、适用于疫病净化的标记疫苗(DIVA)以及mRNA疫苗等新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前景,这些新技术为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的科学防控与净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实践路径。

  互动交流环节,参会代表就“基层兽医人才短缺破解之道”“中小养殖企业疫病防控成本控制”“新型兽药临床试验规范”等实际问题与专家展开热烈讨论。专家们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逐一答疑,现场氛围热烈,思想碰撞中涌现出诸多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观点,为参会者带来深刻启发。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国内兽医领域高端学术交流与资源对接的平台,更凝聚了行业共识,明确了兽医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为推动我国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聚焦兽医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与产业需求,持续深化与国内外顶尖院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兽医人才培养高地与科技创新策源地,为保障国家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丁国庆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734

邮编:266109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