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15:35:24 作者:苏梦宇 来源:动物医学院 浏览数:0
一袭白大褂、一双操作精准的手——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李方正,用21年教龄践行着“让解剖学教学可触可感”的追求。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将传统解剖学课堂与三维技术结合,让抽象的动物器官结构在屏幕上“立体绽放”,被学生称为“打开兽医之门的引路人”。
深耕教坛二十余载:从课程教学到科研创新的双向奔赴
李方正老师于2004年7月到青岛农业大学工作至今,主要承担《家畜解剖学》《家畜解剖与组织学胚胎学》《组织切片技术》和《细胞生物学》等本科课程及《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题》研究生课程的授课任务。他多年来一直从事与家畜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9篇。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分会、动物解剖学虚拟仿真教学研讨会等会议多次做学术报告。这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他无数日日夜夜兢兢业业的工作。
教学痛点破题:从“纸上谈剖”到“虚拟可触”
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家畜解剖学》向来以内容抽象、名词繁多著称。“传统解剖学教学中,学生对着课本插图想象器官三维结构,如同隔着纱帘看风景。”李方正坦言,2004年工作以来,他常遇到学生因难以理解器官空间关系而陷入学习困境。后来,他敏锐捕捉到技术与教学的结合点:“如果能用数字技术还原标本,学生就能360°观察结构细节。”
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动物解剖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得到显著提升,相继引进牛、马、羊等动物塑化标本以及三维扫描仪、3D打印机等先进教学设备。李老师团队充分挖掘新型教学资源价值,将数字模型结合3D打印技术创新应用于实践教学,通过实体模型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动物器官结构可视性不足的难题,显著提升学生的形态学认知深度。
基于在动物器官三维重建和虚拟展示方面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团队系统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通过融合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成功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严格遵循“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的教学设计理念,以真实动物标本为建模依据,构建了包含牛、马、犬等动物器官的高精度数字化模型库。通过精确还原各器官的立体构型、空间拓扑关系及种间解剖学差异,形成理论与实践互补、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多维度观察器官形态特征,准确掌握不同动物器官的解剖特征。
虚拟仿真落地:国家项目重构教学范式
2018年,李方正主持的《动物消化系统解剖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这是青岛农业大学首次获此认定此类项目。2020年又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此为依托,他带领团队开发了大量动物医学数字资源,建设了虚拟实验平台,形成了“虚实融合”的教学模式,并构建了虚拟仿真教学的评价体系。申报的《牛解剖虚拟仿真实训》入选教育部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2023年作为负责人获批山东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正在建设全国首个动物医学智慧虚拟标本馆,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优质教育资源。2024在学校的年度高质量发展表彰大会中李方正老师获得敬业奉献奖。在教学他中积极推动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动物解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凭借相关成果荣获2025年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育
“解剖学是兽医临床的基石,必须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李方正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讲解器官结构时对比不同动物器官差异,引导学生思考“生物适应性”;虚拟系统中特设“病理结构识别”模块,提前渗透临床思维。他获评青岛农业大学第四届“最受欢迎本科任课教师”,连续五年获评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学生称其办公室“永远向提问者敞开”,即便假期也会即时回复学习咨询。
“教育是用技术点亮求知欲。”李方正的微信头像是匹奔腾的骏马,正如他在教学创新路上的姿态——从实体标本到数字孪生,他让冰冷的解剖学知识有了温度,正如学生评教所言:“李老师的课堂,让我们看见科学与教育碰撞的火花。”
编辑:李沛霞
责任编辑:王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