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举办“智能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与生物医药研发”第264期泰山科技论坛

    2020-12-06 21:24:03 作者:李沛霞 林家旭 齐英杰 来源:动物医学院          浏览数:0

  11月28日,第264期泰山科技论坛以线上会议+线下活动的形式圆满举行。 论坛以“智能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与生物医药研发”为主题,由山东省科协主办,青岛农业大学承办,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单虎教授负责具体组织工作并主持会议。

  论坛伊始,单虎院长概要介绍了会议筹备情况,向参会同行介绍了青岛农业大学以及动物医学院的基本情况,表达了对参会报告专家的感谢,对参会同行的热烈欢迎。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吴晓东研究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刘业兵研究员、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养猪研究院副院长李孝文博士、青岛科创信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雅坤先生做学术报告。围绕“物联网时代下的数智养殖”、“非洲猪瘟流行态势与常态化防控”、“非洲猪瘟及兽医诊断制品注册新规”、“非洲猪瘟常态化前后群体PED防控策略对比研究”等热门话题,进行研讨与交流。

  

  图1 单虎教授主持会议并致辞

  第一位报告专家是青岛科创信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雅坤先生,围绕“物联网时代下的数智养殖”主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一是介绍了养殖行业目前存在的效率低、投资风险高、环境污染重、食品安全无保障的四大痛点,并对其进行了深刻分析,阐述了我国养殖行业自由散户为主、完全人工、效率低下的传统模式经自动化模式、智能化模式向后瘟疫时代、5G时代的数智化模式的演变历程,详谈了数智物联环控经感知层、控制层、网络层、应用层、信息层、到执行层的整体解决方案。二是从该数智系统的软硬件八大核心及智能性等四大特性层面介绍了数智系统的技术特点。三是介绍了该数智系统以低人工、低风险等为特性所映衬出的精准、及时、简洁、智能的方案特点。

  

  图2 赵雅坤总监做报告

  第二位报告专家是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吴晓东研究员,他的报告题目是“非洲猪瘟流行态势与常态化防控”,详细阐明了主要观点。一是介绍了非瘟基础研究庞大、基因编码蛋白质种类多样,且因免疫逃逸、免疫耐受等特性造成疫苗研制困难。二阐述了我国目前非洲猪瘟感染的现状,截止到2020年10月初,疫情波及我国31个省份,家猪及野猪共计报告感染179例。从猪瘟进入我国初期的无从应对期到全面掌握期的防控思路与方法的转变,目前形势出现好转。三是深刻阐明了非洲猪瘟病毒可经车辆、人员、饲料等方式进行多样化传播的途径,根据已报道疫情统计发现,自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生猪长途调运的风险因素逐步攀升。四是强调了进行猪舍消毒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对各种消毒剂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杀灭效果进行比较。五是表达了以“思想转变、以人为本、修炼内功、核算成本”为核心的生物安全防控与复养,表明了生物安全防控是猪场疫病防控的基础。最后总结了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及目前所取得的成效,并强调了必须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措施,并做出了要打持久战的思想认识,提出要着力解决瞒报疫情、调运监管不力等突出问题,以全面提高生猪全产业链风险闭环管理水平,并点出了日后防控中必须强化的“十二项工作措施”。

  

  图3 吴晓东研究员做报告

  第三位报告专家是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刘业兵研究员,围绕“非洲猪瘟及兽医诊断制品注册新规”主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一是生猪生产,阐明了动物传染病的处理选择与措施,对于新发传染病提倡早、快、严、小等措施,进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易感动物,同时表明对于疾病早发现、早清除是低成本、最有效的措施,疫苗免疫是疫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二是对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47号文件进行了解释,公告表明了包括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ABSL-3实验室在内的可以从事非洲猪瘟病毒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名单。三是农业农村部关于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生产经营使用有关事宜的通知,该项通知旨在提高非洲猪瘟病毒结果准确性、规范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截止2020年10月底,农业农村部共注册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注册申请64个。四是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42号兽医诊断制品注册的新要求,该项公告进一步提高兽医诊断制品研制的积极性,促进商业化生产和应用,提高了制品质量,进一步满足动物疫病诊断和检测等工作的需要,同时该项公告并对新兽药制品注册申请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和加强,对体内兽医诊断制品和体外兽医诊断制品的注册进行了相关优化。同时对兽医诊断制品注册进行了严格的分类,对兽医诊断制品注册资料要求进行了明确。最后介绍了兽药注册评审程序,该程序对注册评审工作机制进行了创新完善,评审方式进行了完善,包括网上评审、线下评审等。

  

  图4 刘业兵研究员做报告

  第四位报告专家是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养猪研究院副院长李孝文先生,围绕“非洲猪瘟常态化前后群体PED防控策略对比研究”为主题,做以下观点阐述。一是非洲猪瘟发生前后猪场生物安全格局的变化,首先体现在认知层面,从“生物安全可行”转变为“生物安全真行”;从行动方面,新式猪场比老式猪场进行了严格的分区管理、密闭生产、高投入与高产出的经济、回报、体系升级。二是前非洲猪瘟时代PED防控策论,主要包括:活疫苗和灭活苗的基础免疫、PED爆发后肠管全群暴露、以及后备猪返饲入群操作。三是后非洲猪瘟时代PED策略探讨,阐明了包括因返饲而导致场内建立的分区管理而功亏一篑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升级的生物安全硬件和管理共识、强执行力与高度共识的一线生产团队等所带来的对于PED防控的机遇。并对驯化后猪舍的清洗、消毒、干燥、白化等减毒方法和检测方案进行了讲解,同时李博士阐述了猪群驯化后IgA抗体的监测,表明猪群驯化后IgA抗体明显升高,相比于未经驯化的猪场,PED的发生降低40%左右。

  

  图5 李孝文副院长做报告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腾讯会议+线下活动方式进行,吸引了众多同行学者的积极参与。本次活动的举行旨在提高养殖业智能化管理和投入品研发水平,论坛的主要内容为智能化猪场生物安全整体解决方案、非洲猪瘟防控和兽医诊断试剂开发。

编辑:齐英杰

责任编辑:李沛霞 单位审核人:孙运彩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734

邮编:266109

微信公众号